国自然为什么不开展匿名评审呢
先说结论:这不现实。
从某些角度而言,对申请人的科研简历和代表作进行模糊,确实可以提升公平性。
由于国自然项目的评审中掺杂了太多的利益输送,导致基金资助的评判标准不再以申请人的实力作为唯一关键因素。
如果在国自然项目中加大对申请人的匿名程度,尽可能地抹去依托单位、申请人姓名等信息,使评审专家更多地关注项目本身的情况而不是申请人的平台、教育背景等信息,打招呼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得到抑制,对于没有背景的普通科研人员而言,也会更加公平。
但是匿名评审也存在许多弊端。但从国家科技部门的角度看,科研费用运用应最大程度地推动科研产出和科学进步。为了把有限的资金转化成愈来愈有意义的科研成效,必须尽可能将科研花费投入到最有能力团队中。假如掩藏这些信息,难以保证基金项目的可操作性。
从评审专家的角度而言,如果在项目申请书中隐去申请人的教育背景、代表作等个人信息,无疑会加重评审专家的评审压力,增大评审的差异性,从而导致更多非公识项目的出现。
评审专家一连收到十几份项目书,为了保证评审的有效开展,评审专家需要对每一份本子都进行精读细读。再加上没有代表作与个人简历,评审专家也无法获知该申请人真实的科研水平,无法考量其学术能力是否能支撑课题开展与完成,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国自然基金的转化率。
再加上,大同行与小同行专家对同一项目书的评分差异容易增大,导致项目评审的偶然性增加。
而且,部分申请人为了提高获批率,难免会去购买或者润色标书,使得申请书的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案看起来都很不错,但申请人的学术能力与科研水平能不能与之相符也得打上一个问号。
网友点评:
隐去申请人信息。每个本子都说自己世界第一,都是自己是xx领域全球最顶尖的人,下一个诺奖得主。咋评呀?
匿名不匿名没太大区别吧。龟仙人&徒弟写的本子,别人一看还不都是这帮人,还能有谁。落在鹤仙人&徒弟手里,结局不还是一样的。
也许匿名也许更容易滋生腐败?大牛组搞的那些东西大家都很清楚,匿名不匿名的,评审专家一看就知道是哪个大牛的徒子徒孙… 然后就拿去卖人情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