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自然同行评议意见反馈与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秘密揭秘!

国自然同行评议是怎么评审的?具体的流程是怎么样的?同行评议不仅仅在期刊评审中发挥关键作用,它在科研项目的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!今天,我们就跟随国自然基金评审专家杨卫的脚步,一起深入探讨探索同行评议吧!

以下内容是对杨卫专家的对话内容整理归纳:

我们一般谈论的广义评审,可以称作“三评”——评审、评估、评价。其最基本的形式有两种: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,分别指由人来评价和由数据来评价。当然也有主观和客观结合在一起进行评价。

我曾做过一个报告,将目前国内实施的主客观相结合的评价归结为9种具体形式。

主观评价,即同行评议(peer review),是一种最基本的评价形式。广泛应用在期刊、科研项目、奖项、职称乃至学生奖学金、先进模范等评审中。

与期刊的同行评议相比,科研项目评审呈现出以下不同特点:

1. 评价项目涉及标的更大,并涉及到国家经费,即纳税人的钱。所以评审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,审计、监督部门就会介入。

科研项目的评审一般是单向的,评完后通知评审结论和意见,没有评上的很难以学术观点不同的争辩而改变结果。

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中规定,评审过程中如果违反了程序,可以申诉,维持程序正义。但如果对评价意见有异议,只能保留。

这和期刊评审采取交互的方式,审稿人、编辑、投稿人有时候可以进行争辩而有所不同。

这是因为,在评价过程中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认为它已经找了一组最权威、最合适的专家,如果你对意见不满意,想要推翻这些专家的意见,就需要找更加权威的专家。

2. 项目评审的时间,尤其是会评的时间往往比较固定,在评审之前不公开专家信息。

在评审之前公布专家信息行不行呢?我们以前试过,在某一年,依照当时一份文件,公开了专家信息。结果很多专家的手机都被打爆了,电话、短信几百个。

这些申请人们并不直接找相应的评审专家,而是去找一个评审专家最难说不的人当说客,这就带来很多问题。

一直以来,我们让评审专家互相打分,来判断组里别的评审专家是否公正,公正程度分为A、B、C,在信息公布的那一年,这个分数一下子下降很多。

因此,从下一年起,我们就不再提前公开评审人的信息,而是在评审之后公布。同时把统计数据、情况说明等报给了相应的管理部门。

3. 项目评审往往会框定一个项目的总数量,如30项或50项,有时则是定出资助金额总量,如1000万等。

一般采取定额补助的财务管理模式,对比所有参评的项目,从中择优选取。

可能你的分数很高,评价也不错,但如果同组里的其他申请人分数更高,你就会被淘汰。

这是一种学术共识性的评价,即综合几个评审人的意见,最终给出结论。这对具有颠覆性的、从0到1的创新是不利的。

既然是颠覆性的,还能形成共识吗?现在大家也在探索,对这种项目该以什么方式去评审。

4. 在评审项目时,除了要看项目本身的重要性外,还要看它有没有可能做成、价值怎么样,要检查可行性。

这与期刊评审不同,论文是经过可以形成完备论证链的理论、实验、计算工作所取得的成果。

但研究项目在提出时并不一定能保证成功,是某人提议去做这么个项目,即使最后做不成,也不完全是申请人的责任。毕竟科学探索不一定都是成功的,如果要追求一定成功,那可能就不会有大的创造。

而评奖更加滞后一些,所以更注重应用价值、突破和进步的程度、别人对其评价和引用、相应问题知识产权的占有情况。

科研项目评审与期刊评审相比,有其独特的特点。比如,项目涉及的标的更大,涉及到国家经费,因此评审过程更为严谨,一旦出现问题,审计和监督部门会介入。此外,项目评审通常是单向的,评审结论和意见公布后,未被选中的项目很难通过学术争辩改变结果。

📝在科研项目评审中,透明度是一个重要但具有争议的话题。除了目前的措施,如公布评审人信息和评审意见外,我们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提高整个评审程序的透明度呢?杨卫教授认为,这需要谨慎处理,以保护同行评议的信任感。

🤔评审内部如何决定谁审谁?怎么避免人为的偏见呢?答案在于学术共识性的评审程序。通过关键词分类、预判断调整和个人最终次序判断,形成对申请书的综合评价。

🎯对于青年科研人员来说,申请基金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呢?杨卫教授给出了五点建议:明确项目背景、适度聚焦研究内容、不省略同行工作、突出个人研究成果以及思考如何令人眼前一亮。

💪想要成为优秀的评审人?积累经验是关键。同时,及时、准确地提交评审意见,保持与大家评价的相关性,也是提升优先级的重要因素。

🎉最后,让我们一起关注中国科研原创性的提升。面对现行评审制度对颠覆性、创新性较强的项目的局限性,基金委正在推出特殊评审办法,强调申请人和基金项目主管的交互,助力科研创新的发展!